新闻中心

开启智慧场景新时代

了解详情

2022-11-14 22:57:28

“教育友好型社区”什么样?上海这个街道“打了个样”

“幼有善育”,关系万千儿童健康成长。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在上海率先试点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托育点“宝宝屋”,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受到家长普遍欢迎,为“教育友好型社区”的创建走出了坚实一步。


  双职工父母临时有事无法看护孩子怎么办?带娃的祖辈能不能拥有一小段舒缓身心的时光?便捷、优质、科学的临时性照护,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


  今年起,上海试点探索社区托育服务,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辖区内有0至3岁婴幼儿近900名的江宁路街道,率先试点,目前已开设3家社区“宝宝屋”,分别位于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南阳实验幼儿园内,共计可为周边提供90个计时制托位;每周一至周五,上下午各提供3小时的预约制托育服务。


  “‘宝宝屋’取自‘抱抱我’的谐音,希望能为社区有临时托育需求的家庭托底。”江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余文君说。


  余文君说,这处“宝宝屋”是目前试点建设的3家中最大的,包括室内空间100平方米、室外活动区域6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5名1至3岁年龄段婴幼儿,承担着接待、服务咨询、晨检、母婴照护等功能。“‘宝宝屋’建在为老服务中心内,更突显了‘颐幼相伴,其乐融融’的特色。”


  “嵌入”社区的方式不同,便捷优质的口碑如一。“多种探索,都是为了把民生痛点转变为治理亮点,让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江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尚宝说。


  据了解,为让社区托育辐射更大范围,江宁路街道已将一处居民区、两所幼儿园纳入新一批“宝宝屋”规划建设中。静安区各街镇也将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同步规划开设更多社区托育服务设施。


  而在上海全市范围,“宝宝屋”建设也有时间表——“十四五”期间,其覆盖率将达到85%,中心城区街镇覆盖率将达100%。


  近年来,静安区率先探索“三段式”课后服务,在优先满足小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的需求基础上,挖掘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育人功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双减”政策落地后,这一探索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


  “送进去、引出来”则是“三段式”课后服务的再升级。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说,希望以教育友好“小支点”撬动社区治理大格局。除研发《江宁启航》外,静安局地合作推出“社区合作新课表”,整合社区优质课程资源,50多位名教师、名教练提供近20门课后服务课程,包含“人格与修养”“人文与艺术”“运动与健康”三大类别。一年来送课2000余学时,8万余人次学生从中获益。


  “不断把好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学校的教师、学生可以充分地走入社区,搭建起这样一个平台,正是‘教育友好型社区’的意义所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使命,是涉及民生大计的重要命题。


  据了解,上海连续多年将学龄前儿童善育列入市委民心工程和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予以推进落实,率先构建了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0至3岁托育服务体系。


  “然而,现有托育服务资源的供给与广大市民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缺口,迫切需要多种方式,特别是依托社区提供嵌入式、标准化的临时性、计时制托育服务,通过与社区邻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更好满足需求。”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说,静安区打造“教育在社区,社区懂教育”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是营造教育友好城区新生态、彰显高品质教育、助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实践。


  今年下半年,以“创建教育友好型社区”为主题,江宁路街道政协委员联络组在“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召开专题协商会,静安区政协委员、区级相关部门,江宁路街道和各界代表共同为打造“教育在社区,社区懂教育”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谋实招。


  下一步,江宁路街道与静安区教育局将继续探索,针对社区内学校15至18岁青少年提供真情景职业感知和职业体验,以及高质量职业规划指导服务;结合“白领驿家”建设,围绕商圈打造“江宁白领学苑”;开发生命教育核心课程,通过终身教育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针对社区有需求的家庭开设“亲子共育课表”等共享课程服务……


  “通过‘教育友好型社区’六大领域,惠及社区全龄段人群,以春风化雨般的治理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认同感、参与度,以教育友好型社区的创建提升社区黏性,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能,让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忠说。


  “希望以江宁路街道为试点,坚持社会参与,向各界人士谋求智慧,给居民良好体验的同时,让‘教育友好型社区’行稳致远、开花结果。”静安区委副书记王益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