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开启智慧场景新时代

了解详情

2022-09-22 22:03:15

上海教卫这十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初步达成,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

2022年9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动教卫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介绍上海教卫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据介绍,上海现有普通学校3432所,较2012年增加245所;大中小幼在校生301.06万人,增加45.1万人;专任教师23.27万人,增加5.15万人。已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上海现有卫生机构6317个,卫生技术人员23.96万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4.11岁,较2012年提升1.7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30/千,较2012年下降54.37%;孕产妇死亡率1.60/10万,较2012年下降77.46%,各项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率先探索形成托育服务体系,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沈炜表示,上海实施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教育和体育课改,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儿童少年近视率实现下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接近10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接近50%。近90%学前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生均经费投入等标准全市统一。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2014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省份;2020年底,上海率先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0-6岁的孩子是“最柔软的群体”。在学龄前儿童的养育、教育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以幼儿园托班为主体、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全市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1151个、提供托额5.3万个,其中普惠性托育机构占比近60%。截止到2022年9月,全市已有856所幼儿园开设托班,占幼儿园总数50.6%。此外,今年上海还启动了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静安区江宁街道等已率先试点。


学前教育资源方面,全市有幼儿园1699所,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70%以上,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幼儿占比超过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9%,学位总量满足入园需求。


上海还将不断深化“幼有善育”。


目前,《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已纳入上海市年度立法计划,有望成为全国首部覆盖0-6岁幼儿全年龄段公共服务的地方立法。“十四五”上海将新增200余所幼儿园,稳步推进“宝宝屋”建设,全市街镇覆盖率达到85%。


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据了解,上海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本科在校生由35.9万人增至40.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12.7万人增至23.33万人,硕士生增加86.9%、博士生增加72.2%。


上海高校牵头建设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4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和4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上海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占全市总数约70%,占全国高校获奖数约10%,年均获“国自然”资助项目近4000项。上海还依托高校布局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王平表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布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启动涉外法治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和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海高校学术学位点从331个增至508个,增加53%;专业学位点从145个增至385个,增加165%;博士学位点从198个增至314个;普通本科与研究生总人数由46万人增加至64万人,增长40%,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的博士生5.4万人,重点行业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在综合改革领域,上海探索形成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高考“两依据一参考”、高校课程思政、高校分类评价等重大制度成果在全国推广。目前,上海正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为抓手,承担创建全国唯一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以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等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