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15 00:12:52
婴幼儿托育困境:机构招不满,家长托不起
一位在南方某三甲医院当产科医生的朋友发现,三胎政策全面开放后一年多来,生育主力竟是70后和80后。育儿困境劝退了不少处于职业上升期的90后的生育意愿,30岁的茉莉已经结婚两年了还没打算要孩子,“其实已婚未育女性在职场上也尴尬,尤其需要换工作的话,新公司人事都会问你有没有生育计划。但现在双方父母还没退休,生了孩子没人带。”
普通家庭对婴幼儿托育的需求近年来逐步攀升。数据显示,当前我国0岁至3岁婴幼儿有3700多万,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有较强烈的入托需求。
尽管需求巨大,收费价格较高、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也使得托育机构面临着入托率偏低的问题。
一位在早幼托行业拥有12年经验的资深托育园长分享称,3岁是孩子安全感形成、建立健康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时刻。如果家里人能够进行有效地陪伴,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完全可以由家长自己带。
但是,如果因为工作忙或者生活的压力,导致孩子放在老家、父母在外务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强烈建议孩子白天上托班,晚上爸妈陪伴。此外,老人、阿姨可能因为体力不支,没有教育理念,生活也不规律,就会导致家里带娃质量不高。这种情况下,上托班生活规律有利于孩子成长,稳定的同伴能够增强孩子的社交技能。适当的活动能够促进孩子早期能力的发展。此外,如果带养人情绪不稳定,也建议孩子上托班。
费用拉锯战
尽管需求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婴幼儿托育似乎陷入了“机构招不满、家长托不起”的困境。一方面是家长的托育焦虑和昂贵的托育费用,一边是托育机构招不到人的窘境,婴幼儿托育困境亟待纾解。
由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北京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委员委托《托幼瞭望》编撰的《2022年北京市托育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现阶段,民办托育机构仍然是市场主力,占比达到96.7%,企事业单位办拖、公办托育累计占比不足2%。
其中,营利性托育机构的比例最大,占比95%,非营利性机构占比只有4.4%。具体来看,家庭收入是影响是否送拖的原因之一。调研结果显示,影响家庭未送拖的原因中,“机构费用较高”占比51.9%。这一点在家庭收入上也得到了侧面印证——超过6成的送拖家庭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与之相比,未送拖家庭月收入普遍在2万元以下,超过2万元的比例为43.9%。
家庭收入的差距,对托育费用的预期也有体现。调研中,未送拖家庭的月托育费用集中在2000元以内(1000元内占比29.1%,1000~2000元内占比34.5%)。
而从已送拖家庭的反馈来看,尽管收入水平并非他们选择托育机构的首要考虑因素,但75%的已送拖家庭也希望每月的托育费用不要超过4000元。
公开资料显示,托班的收费价格和当地的经济收入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不同水平不同品牌托管中心的收费也会有很大差别。以一二线城市0~3岁的幼儿为例,低端托班的价格为1000~3000元,中端的价格为3000~8000元,高端的价格为8000~20000元。
机构定价和家长理想托育费用之间的差距太大,已然成为当下托育市场的一个很大的矛盾。而乘兴而来的投资人,入局之后收获的却往往是艰难。
数据显示,2022年前五个月处于亏损状态的机构比例为97.7%,较2021年同比的76.7%大幅增加。
在业主对不符合经营预期的反馈中,疫情所导致的“停业时间比较长”比例最高,达到86%;排名第二的就是“成本压力”。在停业状态下,52.9%的被调研企业每个月仍需要支付10~50万元成本,其中房租和人力是主要成本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