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开启智慧场景新时代

了解详情

2022-09-13 19:57:45

谁来带孩子?广东探索“幼有善托”特色方案

谁来带孩子?


这是当下很多家庭面对“生育”话题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前不少托育机构发现,看似解决了带娃难题的托育机构也面临着招生难的困境。这厢是家庭带娃难的刚需,那厢托育机构并没有想象中门庭若市。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落差?


现状:托育有需求,但供给明显不足


国家卫健委8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郝福庆介绍,国内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城市中超过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供给明显不足,特别是普惠性服务供不应求。各方研究和国际经验也表明,发展托育对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效果。


托育服务并不是新事物,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女性在生娃之后,走入工厂、单位成为生产力,为了分担职工孩子的抚育工作,托儿所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托儿所渐渐消失了。


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来开展婴幼儿的照护服务。不少早教专家认为,《意见》的出台可谓托育行业开始进入政策规范化发展阶段的“标志”。因而,托育机构在2019年迎来新的“元年”。


但是,市场上0—3岁的托育机构与托儿所有本质的不同。30年前的托儿所一切经费都来源于工厂、单位的营收,属于社会福利性质,所以几乎所有托儿所都是免费的,即便需要一些其他费用,数额也会非常少。而市场上的托育机构每月收费至少2000元,有的甚至高达上万元。


“谁来带孩子”是摆在不少家庭面前的难题。职场妈妈最多六个月的产假,产假一结束,就面临着带娃的难题。有些家庭有老人帮忙,有些家庭会请保姆帮忙带孩子。对于那些既没有老人帮忙,又不放心保姆带孩子的家庭来说,托育机构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问题:托育机构“有点难”


招生难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新设立早教和托育相关中心点达1964个,其中经营托育业务的1528个,经营早教业务的489个,意味着我国托育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0至3岁婴幼儿约4200万,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调查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供需缺口还很大。


根据OECD Family Database(经合组织家庭数据库)的数据,2016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成员中3岁以下儿童入托率平均值为33.2%。有10个国家3岁以下儿童入托率超过50%,其中最高的丹麦达到了61.8%,比利时、冰岛、法国、以色列、荷兰、挪威等国家也接近60%;有7个国家3岁以下儿童入托率不足10%,其中最低的土耳其仅为0.3%;东亚地区的韩国和日本分别为53.4%和22.5%。我国的入托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成本高


据了解,市场上公办托育机构数量较少,主要以民办私立托育机构为主。从价格上看,民办托育机构也可分为高中低三类,高端托育机构价格往往在每月8000元—1.5万元左右;中端托育机构价格在3000元—5000元左右;低端托育机构价格在2000元左右。


尽管托育机构的市场需求旺盛,但家长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这也是托育机构招生难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一家托育机构老板直言:“这行没想象中那么赚钱。除去各项支出,有时我连自己的工资都赚不到。”


好老师稀缺


广东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调查显示,选场地难、办证难、师资缺乏、营运成本重等各种制约性的因素,严重影响着社会托育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其中,用地问题尤为突出,在人口密集居住的社区,因为土地用途受限或不能达到办园要求,无法开办机构,从而满足不了社区家庭婴幼儿托育需求。


好老师的稀缺也成为行业良性发展的掣肘。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外艺”)早期教育教研室主任冀秋阳在调查中发现,师资是家长择机构时最担心的因素之一。当前,整个托育行业存在着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从业人员无需特别资质,上岗前由早教机构自行培训的问题。资格认证类型多样但专业化程度低,教师实践经验少,新手教师占多数。早教专业毕业或接受育婴师培训的教师不足10%。很多早教机构无法招聘到专业培养的师资,往往培训应聘者一至两个月,就让他们匆匆上岗。


分析:专业师资匮乏制约托育事业发展


托育要实现“善托”,离不开优质师资的培养。


我国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已初步建立起从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体系。考虑到托育的发展需求,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中进行了专业调整,中职教育阶段在“幼儿保育”专业基础上新增了“婴幼儿托育”“母婴照护”专业;高职教育阶段则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名称则为“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尽管从中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不同的培养层次打通,但真正开设早教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寥寥。可以说,当前针对3-6岁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相对成熟,人才培养体系从中专覆盖至博士,但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专业仍集中在专科层面上,所以针对0-3岁婴幼儿的师资培养有限度。


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看似都是照顾学龄前儿童,但专业差距并不小,甚至可以说,早期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冀秋阳说,在早期教育专业中,医教结合是专业设置的一大特色,婴幼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都会成为专业课程内容;此外,由于0-3岁宝宝还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早教老师还要有些“看不见的素养”,比如耐心、爱心、对婴幼儿情感的识别和呵护等等。


广外艺学前教育学院下设的早期教育专业主要培养0-3岁婴幼儿师资,2016年开始招生,如今保持着每届2个班、100人的招生规模,2019年首届毕业生达到100%的就业率,几年来,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进入早期教育领域,当中的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即便如此,根据广东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广东省婴幼儿托育机构总数为4525间(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机构总数相比,悬殊巨大。


“专业托育师资的匮乏将成为制约广东乃至全国托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冀秋阳说。


与此同时,一批批新的学校将在早期教育上发力。今年9月,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迎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50名学生。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负责人席小莉说,这个专业的定位就是要利用学校学前教育的优势和专业大背景,来培养能够服务于0-3岁婴幼儿,甚至是托育机构管理的整合型、综合性人才。


今年招生虽然满档,但席小莉发现,相较于学前教育专业,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是最高的:“我们现在第一批招生的规模也不大,但是入口的问题其实更多是在出口,如果出口好的话,用事实说话,入口可能就不成问题。”


建议:托育未来开启普惠探索


今年8月17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托育行业,将着力增加普惠性服务。发展公办托育机构,带动社会力量投资,支持用人单位举办,建设社区服务网点,探索家庭托育模式,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通过以上多种渠道,鼓励多方积极参与,有效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


事实上,早在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冀秋阳分析认为,当前托育人群中,普通工薪家庭占多数,他们面临着工作生活压力,将孩子送去托育机构,这样的“被动性型托育”会随着托育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享受更多政策照顾。


想要托育机构进入良性发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标准、机构建设标准就要越来越成熟,国家监管和给予的专业支持越来越成体系,行业的专业性会更强:“国家应该增加0~3岁公益性的投入。有了国家托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稳定性、社会机构之间的关联会做得更好。”


广东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标准化专委会主任冯荔雯表示,当前广东托育机构处于复苏回暖阶段,从2019年的5100多家发展为如今的6000多家,这得益于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党政府重视,各地相关政策推进落实。但她同时提醒,机构需要非常客观地研判行业发展现状,重新布局发展新策略。当前,大多数机构都为民营,而目前不少政策都在鼓励公办医疗机构、工会、企事业单位提供普惠优先的托育服务,建议托育机构在优化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将新的发展规划朝向开放普惠托位、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托,探索更多解决“没人带娃”问题的广东特色方案。


冯荔雯说,托育机构要首先注重规范经营,加快申请通过登记备案;围绕标准实施服务,让科学育儿“有据可依”。“所有托育机构都要做好‘保暖’的准备,”她提醒,“控成本、保托位、承接补贴,不要盲目扩张,在稳经济的前提下,发展质量、稳定生源,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机构整体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