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12 21:39:58
家长难 机构也难 如何将“托育难”划出当代青年的焦虑清单
当前,“如何看娃”“谁来看娃”成为很多青年家庭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带娃难”问题尤为突出,社会对于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8月1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到要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
老人通常有这样的感慨,在过去“大厂时代”,企业包办一切,“铁饭碗”不仅管了嘴里的饭菜,还一手包办了职工“从生到死”以及下一代的养育问题。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样的情况不复存在,随着国家对企事业单位兴办的社会事业进行剥离,厂办幼儿园、托儿所纷纷剥离给社会或停办。来到21世纪,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孩子如何托育则成了个“大问题”。
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托管空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出台。《意见》提出,“2020-2021年全省各市(地)要建设2-3个具有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机构;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
这两年多来,托育机构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大部分人选择不送去幼儿托育园,多是因为不了解、不放心。
目前,市面上提供的托育服务,主要是专门的托育机构、幼儿园和部分早教班。在经营形式上,主要以民办为主,公办幼儿园中鲜有托育服务。
“先活下去”是托育机构发出的共同声音
不少托育机构处于起步期,而且以小微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更是雪上加霜。对于托育机构来说,成本难降、生源不稳、抗压能力弱、信任难建是普遍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中,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到了关于完善托育服务的建议和提案,提出要加快幼育人才培育与供给,建议政府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增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提供学费减免或者优惠,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开展学前教育相关专业中职、高职、本科衔接培养,符合条件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人才可参加职称评审。
对此,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专业系主任窦岚介绍,目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面对的是3-6岁的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多为公立幼儿园的教师,“学院的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选择去公立幼儿园工作。对于0-3岁的育儿方向,一方面目前育儿机构多为民办的私立幼儿园,在专业、收入等方面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另一方面这种育儿机构也很少,这两大原因造成了就业难的情况。”
但是,关于幼儿教育方面,学院还是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课程,“我们也开设了一些关于幼儿教育的课程,有部分老师专门负责这些学科,也是为了今后学院发展和相应国家号召进行的转变和摸索。”窦岚主任介绍,“对0-3岁婴幼儿早期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饮食、休息、活动等都需要照护人员的精心照顾。而与家庭照护不同的是,托育机构的教师需要同时照顾几个甚至十几个婴幼儿,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教育部在近年来也明确提出,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相关专业。
未来,大量的托育专业人才培养出来之后,相应出口在哪里也是需要布局的紧迫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9.5万所,而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托育相关企业仅为7.6万个。为此,近年来我国已有多地采取了如减免物业租金、加大人员培训、给予建设运营补贴等措施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托育市场仍面临着服务体系建设缺口较大、普惠机构高成本压力、人力资源瓶颈制约等挑战,需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进行长期的大力扶持,同时设立托育机构实施标准,使其逐渐规范发展。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黑龙江省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将基本形成。”
虽然托育服务对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究竟能起多大的帮助,目前还很难做出精确的判断,但是,一个好的托育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增加年轻父母的就业率,更能帮助他们从照顾孩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着很大的挖掘潜力和正向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