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开启智慧场景新时代

了解详情

2022-08-12 22:57:15

将婴幼儿置于托育服务的核心

民间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形象概括了婴幼儿早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将“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作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策略措施。婴幼儿早期教养与儿童健康成长密切相关,高质量的托育服务是促进婴幼儿早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发展托育服务不仅要瞄准家长送托需求,更要聚焦婴幼儿成长需要,婴幼儿才是托育服务的“第一受益人”。符合婴幼儿认知特点、体能发展、心理成长规律的托育经历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托育经历有益婴幼儿早期发育

 

受调查研究数据或者是传统家庭带养文化影响,国内学者关于托育服务的研究侧重其对于减轻家庭带养负担等的现实意义,往往忽视集体生活和专业保育给婴幼儿早期发育和社会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实际上,无论从儿童大脑发育规律来看,还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来看,早期教育投入都将是一笔极具“性价比”的投资。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总结近30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人类脑部80%以上的神经细胞在3岁前就已形成,大脑的可塑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降低,03岁是孩童潜能开发、神经系统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早期社会化训练的最佳时期。上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研究发现,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投资的年回报率高达16%,而对34岁幼儿进行投资的年回报率将衰减至7%10%,年投资回报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递减的特征。可见,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出发,早期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始终高于后期。

 

托育过程中的早期社交还有利于激发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早年拥有托育经历的儿童在青春期出现极端叛逆行为等的几率会极大降低。1962年,美国启动著名的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实验组共招收12334岁(3岁为主)婴幼儿,并将智力相同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婴幼儿在特定的教养环境中完成2年的教育活动,对照组则不参加此类教育。此后针对两组婴幼儿长达40年的追踪观察最终发现,实验组的婴幼儿在智力发育、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明显胜于对照组。加拿大魁北克省儿童发展纵向研究也印证了相似结论。该研究提取了2120名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数据,包括5个月~5岁的婴幼儿照护数据和12岁~17岁的破坏性行为评估数据。结果表明早期儿童保育经历能有效防止其青少年时期的破坏性行为出现,特别是对于经济收入水平处于中低层的家庭而言,早期保育对后期影响的效果更加显著。

 

托育发展不能忽视婴幼儿心理情绪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生命早期的1000天(包括胎儿期的280天和婴儿出生后的720天)定义为个体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该阶段婴幼儿大脑发育速度快、可塑性强。在03岁的婴幼儿时期,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干预会对人的社会情感以及认知能力产生可持续、实质性的影响。国际社会发展托育服务最初是以儿童安全保护为重中之重,随后才逐渐认识到托育对于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深远意义。为促进婴幼儿个性、社会性与情绪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逐步扩大普惠托育的覆盖面,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普惠托育,鼓励所有婴幼儿家庭按需送托。

 

托育服务的核心从提供安全的场所拓展到提供有利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养环境和日常活动安排,并在有目的的互动和游戏中进行引导,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思维发展以及人格养成。本世纪初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布的早期教育保育大纲,不约而同地强调“尊重孩子”和“儿童社会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具有“生命质感”的托育服务。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上,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差异为核心,强调释放天性、遵循规律、开发潜力,采用多测度、多指标、多方式,保障和促进婴幼儿情绪健康、心理健康;对保育人员的学历、专业、资格、综合素质进行严格审查;对保育环境的地点位置、楼层面积、室内布局和交互氛围进行积极营造;精心设计互动性游戏,主张“在玩中学”,引导婴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取信息,有目的地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同时还积极采取混龄托育模式,引导不同年龄段婴幼儿互动社交,培养他们的社会性。

 

发展托育服务,既要最大限度保障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心智发展对于婴幼儿早期社会化至关重要。当下,我国托育服务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分关注婴幼儿家庭或家长对于托育的需求,反而忽视了婴幼儿本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构建符合国情社情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既要立足于缓解家庭照料压力、提高社会生育意愿、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人口均衡发展的现实目标,更要站在婴幼儿健康的角度,发展包含多重健康含义的普惠托育服务。

 

发展包含多重健康含义的普惠托育服务

 

“多重健康”包含“三层次”:一是保证托育安全,避免婴幼儿感染疾病或发生意外;二是遵循成长规律,使婴幼儿保持良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三是潜能充分开发,在游戏互动中促进婴幼儿思维模式、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养成。个体成长发育是长期性的复杂过程,从婴幼儿发育的基本方面来看,可以将“多重健康”概括为“四维度”,即身体体格健康发育、心理情感健康发育、思想意识健康发育、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囊括以上“三层次”“四维度”的“多重健康”托育服务供给,将会在更精细化的呵护和照料中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体、行为、心理、思维发展,对于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国普惠托育发展现状,要提升行业内对儿童健康的重视和关注,首先要解决发展理念的问题。发展托育服务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解放家庭劳动力,解除家长工作的后顾之忧,但实际上托育服务解决的不仅仅是看护问题,还有养育问题——“托”和“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要调整完善普惠托育发展意图,从立足于平衡工作和家庭需要向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早期社会化发展倾斜。在此基础上,确立两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对于婴幼儿家庭而言,选择托育服务不应局限于“解放双手”,而要从下一代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长远考虑,关注婴幼儿本身的发展,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成长发育环境;对于托育行业而言,托育机构要提升服务品质和员工专业素质,做好婴幼儿健康保障和社会化促进工作。

 

发展包含多重健康含义的普惠托育服务,要以家庭式托育、机构式托育、社区式托育等多种类型作为普惠托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将促进儿童健康作为保育的重点内容,让家长安心便捷送托,实现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快乐成长。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增强政策引导作用。在政策拟定层面强调托育对于儿童健康的促进作用,引导家长正确、全面了解托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将婴幼儿心理和行为发育水平纳入托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在发展托育服务及托育服务阵地建设上实现呵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回应性照护、个性和社会性能力培养等目标并重。二是科学设置游戏活动。通过音乐律动、玩具分类、颜色识别、简易手工等趣味性和交互性强的游戏设置,实现婴幼儿手眼协调、情绪调整、社交和思维发展等能力的提升。三是严把托育行业资格准入关。要求托育从业者了解儿童身体发展规律、掌握发展心理学以及拥有早期教育实践经历,能对婴幼儿的声音、动作和请求进行积极回应,通过回应性照护给予孩子稳定情绪与安全感,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呵护婴幼儿情绪、心理健康。四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均等化。以偏远农村婴幼儿、留守婴幼儿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对象,依托村委会、乡政府用地,改建、新建一批托育点,除提供普惠可及的托育服务外,对农村婴幼儿家庭进行定期入户指导和儿童健康科普,缩小农村和城市婴幼儿之间身心健康、社会化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差距,保障不同家庭婴幼儿平等发展的权利,并努力给予农村儿童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