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开启智慧场景新时代

了解详情

2022-08-09 18:22:06

都托幼一体化了,托育还怎么做?

417日的全国政协座谈会发言这107个字的视频配的简讯又是怎么理解?

 

1、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办托(必然是以国企医院军工厂矿办托为主,福利型500强外企/情怀性500强民企少量办了托,而广大中小企业正生活在死亡线上);

 

2、鼓励存量幼儿园全部办托(2-3岁):目前多个地市要求新建园全部开托班、老园至少50%开出托班;30多万家幼儿园伴随新生儿减少会减少40%;存量的园清一色都在办2-6岁一体化(像台湾改制后的幼儿园一样),考虑到85%且依然在升高的普惠率、生存变得日益艰难,幼儿园在托育上期待变高,但投入不会太大。

 

3、把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幼儿园是让行业赚了十多年钱才全面普惠的、过了3年开始加速全面公办化的;

托育几乎一出生就按普惠做定义,现在开始提出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托育基建配套还没齐整、创业者都还没赚到钱的时候,几乎一出生就进入了全面普惠化(*普惠意味着什么:明确的限价/更高的监管标准/前期或过程性有少量补贴/几乎没有资本投资价值/大概率有上市限制);

 

2019年的时候,《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还提到托育是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但没提怎么保障信贷和投资资金有退出通道,比如明确X年内不会限制资本化、鼓励关联企业参与产业项目投融孵化等等...如果能明示暗示一下,有很多儿童产业的外部项目和资金会进来,以互联网的流量思维或以资本运作的思维来催生大量托育机构开设,哪怕线下机构不挣钱)。


2022年,托育目前甚至一只脚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完全公共服务化:由国家资源购买托育管理服务,向百姓提供免费/平价服务);

 

要办成基本公共服务,势必需要更多政府财政/国企/公办幼儿园经费来购买托育服务,这对于目前已经积累了托育经验体系和品牌的少数经营者而言,是个不错的机会,但也是内卷的开始。

 

而对于大部分市场化办社区托育机构而言,大多是带着情怀跨行进来的宝妈/个体创业者,在资金和管理经验上,抗风险能力都弱不少,盈利模型没跑出来;在进入公共服务化的进程中,周围会出现越来越低的普惠/公办价格,压力更大;

 

个体托育机构为上述两大类机构(政府国企/公立幼儿园)提供公建民营/托管联营服务是个出路,但个体机构对公共服务资源的争夺能力也很弱(大多数单体园投资人自身难保,对外提供服务的团队能力有限、对外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也有限,连在哪里领标书、怎么招投标都不清楚);最终只有少数区域性头部品牌、有资源的机构在当地能够成为公建民营/托管联营的服务示范典型、扩大托管规模。

 

预示着什么?内卷开始了。

 

大家就开始争夺存量市场吧。


现在托幼一体大势已定很明确:

 

2022开始,几乎所有的大型托育品牌(直营连锁/加盟)都开始从托育加盟转向主打托幼一体的服务;虽然幼儿园的机构端服务市场(对应了幼儿园长的采购需求)在2018-20224年里已经严重萎缩了;但现在从短期来看,全行业的视角又回到原来已经被普惠、被限制上市的幼儿园行业这个存量市场上来了。

 

又是个内卷的开始。

 

2021年起,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办学者反应过来,开始评估托育这件事;

 

目前有几个催化剂:

1、不少园长们优先领取到了普惠托育补贴。

2、新生儿下降,在园人数首次出现拐点,招生问题更为严重了(很多原来的招牌性民办高端园也出现了骨干教师和生源的双流失,开始考虑拿托育做补充生源的工具)

3、身边公办园/民转公正在增多,要提升竞争力

4、所有政策优先推动鼓励幼儿园办托育(不少地市/所在区县的监管部门还不明确)

 

办托幼一体,是个明知内卷、投资回报不是很大,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至今,有大量的幼儿园办学者依然不看好托育,但正在积极地学习托育。不得不做。

 

托幼一体(幼儿园)的自我提升:

1、托育师资培训从0-3育婴和保育,提升到0-6一体的全面教+保技能提升;

2、尝试性地开托育教室,积累经验改造园中园;

3、有能力的园所,可以为周边公办/地产配套园提供托管/师资派遣/培训/招生服务。

小总结:学托育是个不错的契机提升幼儿园的商业、品牌、营销思维和能力技巧。

 

托育如何生存、提升内核竞争力?

 

托育机构有几个演进方向:

面对周边幼儿园全面实施托幼一体、开设托班的竞争压力(能升学、有大户外、有丰富的幼儿教育体系和教室设施),托育机构不得不将自己变得品牌化小龄化,从而实现多元化差异化社区家庭服务化,甚至面对疫情还要线上化生存

 

1、品牌化:普惠不普通、高端不高价、制造差异化的概念,让家长在来园之前就爱上,无论是视觉形象/规范/店招墙面文化还是服务概念,都是讲究技巧的,托育绝对不能停留在一个家政服务/婴儿照护的高级保姆形象,可以关注庄主的品牌IP课程。

 

2、小龄化:是否只是指开设小月龄段如4-12个月的孩子?是不是只是加上感统和给老师培训救命术?绝对不止这些范畴!在提升运营难度的同时,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要提升投资回报率。

 

3小龄化伴随而来的客户和业务的多元化

女性客户:孕产育/女性生理心理引导与教育/母婴科技产品与女性自我护理与修养性消费;

婴幼儿对象:小儿推拿/小儿营养/小儿视力养护/小儿水育/运动测评;

需要考虑的客户场景就更广阔、触达客户的触点就更多。

 

4、差异化概念:实现医养教融合(台湾讲法叫医教保合一),谁能将母婴健康与托育服务融合,就能给品牌和服务的差异性概念提供了极强的支持。创新的社区托育服务机构能将客户对象放大到母亲与婴幼儿、将客户周期放到从负1岁到6岁、将业务类型从机构内的保育服务放大到更广的家庭消费和家庭教育需求,甚至能通过线上引流、转化、交付服务。


积极参考养老业态、母婴健康业态的发展,为托幼一体、托育的未来转型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1、高端养老综合体:集养老/护理/医疗/营养/康复/文化/老年教育为一体;

 

2、养老院与幼儿园一体,类似托幼一体:同区域/同个物业/分楼层/分入口、定期合理组织融合性体验活动;


3、未来的托育品牌,应该加速医养教结合、打通更广泛的家庭消费龄段,刺激更多服务需求和购买力。将品牌、教育与托育、医疗(监测、护理、康复、营养、医药)、营养膳食、娱乐文创、亲子旅游、辅助玩教具和生活用品、线上营销与线下综合性机构运营结合的非常完整。

 

5、线上化生存:最近不少地方都把托育机构与校外培训机构归在一类,复课都是最后一批;疫情常态化的线上流量、内容、IP、产品转化漏斗、团队配置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