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7 13:00:33
为什么园区的价格上不来??
家长觉得在园区跟在家里差不多,干脆在家带就好了。
我们在招生的时候,不用去和家长大力推荐我们怎么怎么好,这样“王婆卖瓜”式的自我陶醉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让家长觉得你是在吹嘘。我们只需要展现自己的价值,家长自己会判断是不是值得。
我们可以把托育看成一个钟摆
左边是“托” 右边是“育”
托,服务的细腻程度
育,教学的专业程度
你的园区的价值是往哪边摆呢?
如果往左摆是“托”,那么的确可能家长不会为托去支付更高的费用,因为在家是二带一、一带一,会更加细腻。
如果往右摆呢?我们遇到的问题会不会有解决的思路
举个例子:
宝宝在家吃饭,吃的一团乱,要家里人追着喂…
作为家长的你对于“吃”这件事情更多的感受是麻烦、累、崩溃
作为园区的老师对于“吃”这件事情的看法是引导、鼓励、模仿
两种不一样的心态下呈现出来的思考和做法截然不同
那么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家长和老师是怎么看的呢?
园区的老师怎么从吃饭的这个事情上体现“育”呢?
家长会把吃饭当作是普通每天必做的事情,园区的老师可以让孩子知道食物从:制作—进食—浪费延伸出对应的教学意义
也可以从吃饭前的用餐礼仪、主动收拾作为日常学习的内容
就从简单的“吃”去看都能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家长意识到何为“育”。
其实招生就是跟家长对于“托育重要性”达成认知同步的过程
如果家长不认可托育的重要性,那么园区招生的情况可就岌岌可危了